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五花] 動漫中你最想吃什麼?

日本人做的票選

1位:「阿爾卑斯山少女海蒂」的芝士






2位:「原始人Giatrus」的猛獁象肉

















3位:「海賊王」的惡魔果實: A1





 Q% e) k* X6 r) m6 J
4位:「古利和古拉」的卡斯提拉蛋糕) s* c* 




h4 I2 m7 C$ L4 k. y5 l# B$ V
5位:「七龍珠」的仙豆4 ^# q




8 B6 I5 [) x% n
6位:「漢澤爾與格萊特」的糖果小屋8 Y' ]3


 J2 h3 r# P
7位:「天空之城」的煎蛋麵包' c; 
J2 y/ T5 E5 n5 l5 w
8位:「阿爾卑斯山少女海蒂」的黑麵包、白麵包




9位:「交響情人夢」中華飯店“裡軒”的炒飯






10位:「機器貓」的銅鑼燒






你看過哪幾部?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食趣] 簡單好味道-豆菜麵‏


豆菜麵的起源,在歷史上已難以考據,不同於府城台南的擔仔麵有肉臊、蝦子、貢丸(以發展當時而言)等較高檔配料,
豆菜麵相較顯得簡單而清爽,主要組成的澱粉顯然是裹腹為主,吃會飽是主要考量。早期食材取得不易、可放置較久再食
用而不變質等因素,造就先民以簡單的麵條放涼、加上煮熟放冷的豆菜、淋上醬油組成豆菜麵。

豆菜麵的主要材料為麵條、豆芽菜、蒜味醬油。麵條類似油麵但較扁薄,口感Q彈柔軟,與一般圓粗且偏硬的油麵不同,
具有其獨特的風味,通常是製成水煮過後放冷,再加上煮熟的豆菜,並佐以蒜味醬油,便完成一道「豆菜麵」。

豆菜麵攤通常不賣小菜,但會販售配湯,通常以肉羹為主

豆菜麵源自六甲區在六甲傳統市場裡除了雞鴨魚豬牛羊菜外,也可找到四至五家的豆菜麵攤位

下次有機會到台南六甲別忘了品嘗這經典美味

(BY陳光日@六甲)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自己] 一個傻瓜到三個傻瓜之六

人的記憶時間軸可以自由移動,但片段的嚴重磨損後也只能找到一些比較不怎麼清楚的痕跡
儘管這些痕跡不鮮明,這些回憶僅止於想像,於是乎.......

那是進入冬天前的秋季尾端,雖不冷但卻是最易讓人緊張的氣溫
為期一星期的賽程規劃,重頭戲在第三天開始的開工日,經過連續三天的密集比賽後交出成品給評審團評分,三天比賽的總時數為21小時,
對於這第一次參加密集又長時間的比賽,已準備好的項目包括體力、工具、心情等
只有"經驗"最缺,讓我吃足苦頭

記憶的磨損只好將回憶跳到開工的那天......

與其他三名同校同學住在同一寢室,早上七點起床,盥洗,早餐,大便

會場是一個安靜的區域,工場內乾淨明亮,工作桌與機械設備井然有序
和同行的夥伴沒有太多交談,其他選手也散落在各地
這範圍內大概只剩下地主隊幾位選手的交談聲

八點半大會裁判長集合全部選手,在說完比賽注意事項後即宣布比賽開始
發下比賽工作圖後,我們有半小時可以讀圖跟準備工具
如果一切準備好即可以自行開工

鉗工比賽的工作可以分為手工具加工跟機械加工
手工具加工為自行攜帶的工具配合工作桌上的虎鉗,再依照工作圖需求加工
機械加工為使用主辦單位提供的鑽床、車床、銑床、磨床四種機械,依照工作圖要求加工
銑床必須在平面上加工出軌道和凹槽
車床必須作出各種特殊螺絲
鑽床必須作出氣道、螺絲孔、凸輪用的偏心孔等等
磨床必須磨出超亮光的金屬平面和準確的尺寸
其他的則仰賴手工具加工
這些包括各式銼刀、手工鋸子、扳手、螺絲攻、螺絲鏌等

所以,全國技能競賽的鉗工項目算是結合了機械加工技術的各項基礎
配合工作圖上的機能設計,按圖加工,即可配合出無限可能
大概就像是難一點的樂高玩具吧!


這次的比賽題目主軸為"氣動凸輪機構",競賽總加工時數21小時
在好幾頁的零件圖面裡,除了要注意各項零件尺寸公差要求外
又必須同時在腦海裡將所有零件平面圖組合在一起變成立體圖,
之後在考慮題目設計下機能要求的相對尺寸
但是,大大小小等待加工的零件近40個,經驗不足的腦袋運轉效率極低,
遲遲到了最後一天才建構好這複雜圖形的完整想像

整個比賽最難的克服的部份應該是視圖的習慣
國家標準局為統一視圖的共通性,工作圖的呈現大體分為第一角法跟第三角法
歐美國家大部分使用第一角法,台灣大部分使用第三角法
這次的全國技能競賽也要選出國家的代表選手參加世界技能競賽
所以在視圖上也跟國際接軌而使用第一角法,但這部分著實讓人吃足苦頭

一個零件設計圖呈現出三個平面圖,並呈現外型,標註好尺寸與加工要求
第一角法跟第三角法最大的不同在於呈現側視圖的方式相反
習慣使用第三角法的人看著第一角法的圖面往往會思考加工方向到底對不對



儘管在比賽之前就已知道使用第一角法,但是也沒太多機會做視圖練習
視圖練習還不夠,對於使用第一角法加工的經驗更趨近於零
這場比賽應該可以說是來觀光當炮灰的

從拿到比賽用的圖回到工作桌上準備,腦袋一直呈現空檔運轉
對於現在要做什麼、等一下要做什麼一點概念也沒
現場的氛圍是緊張、安靜的,我想我其他的同學們應該也是遇到同樣的問題

經過五分鐘的發呆時間,我開始學著對面不認識的選手做一樣的動作
看圖、筆記、畫線、準備刀具
腦袋不清楚的情況下這是最好的做法
於是一小時內準備好了所有加工原料
接著上第一個安排的機械加工-銑床

除了要熟悉比賽單位提供的機械之外,還要看著工作圖上標示的尺寸與要求
儘管都已經畫線畫好,就是遲遲不敢下刀,深怕一刀下去方向搞錯了
所以,最後一個加工動作要確認五次才敢進行加工
慢慢的,從外型到溝槽,一步一步緩慢進行,看似順利的開始
但最後還是遇到擔心的問題,我看錯圖面上的標示,這零件已經報廢
需要更換以及扣分........總是要挨這一刀的
經過這個狀況之後接下來的加工反而順利很多,大概是失敗後就比較敢做吧

在銑床的安排只有兩個小時要加工完所有零件,選手必須自行判斷哪些零件需要銑床加工
如果因為疏忽而沒有使用機械工具,就必須等到比賽尾聲才會開放機械工具給這些人使用
我很謹慎的檢查該加工的是否都加工完成,逐一清點後才回到工作桌

因為比賽單位的機械設備提供有限,所以,十幾位選手必須依照使用安排的時間
同一時間裡有人要使用車床、有人要使用銑床、有人要使用磨床
在我的安排裡的順序是第一天銑床、第二天車床、第三天磨床

而第一天同時間使用車床的同學遭遇到第一道難題
他們一群人竟然沒有帶"切斷刀"!導致加工到最後下料必須使用手工鋸子慢慢的鋸
在極度沒效率的工作之下,全部都沒有完成該完成的零件加工數量......
導因是大會在比賽之前寄送給各選手的"準備工具"清單裡沒有列出車床用的"切斷刀"
但是這時候才想到要出反應已經為時已晚.........

這個被大會"設計"的突發事件,之後為我在這次比賽裡增添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續)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自己] 一個傻瓜到三個傻瓜之五

       
 "技能競賽的主旨,在建立技能價值觀念,鼓勵青年參加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藉著競賽的方式,促進社會的重視,激起大眾的興趣,檢討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的教學成果,並藉相互切磋與觀摩,提高技術人員的技能水準。" ---------------全國技能競賽主旨  
        技術的追求念對於技職體系的學生而言是比較深刻的體會,在技職體系裡每一種學科的專業技術已經由書本的知識轉變為技能,技能競賽更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先不論技如不如人,如果以觀摩角度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機會,更甚者在準備期間的心智也或多或少的獲得磨練。總之,可以走這一遭,相較於別人是很幸運的。



        出發當天搭了高雄職訓局的便車,這一路走來反而跟這裡的人比較親近,職訓局的老師都趨近於義工性質做協助指導,跟在學校裡的不平等待遇差別太大了。抵達比賽會場-台中職訓中心即前往比賽場地卸載工具,這才跟同校的選手與老師見到面,當然,簡陋的裝備比不上專業精良的工具,免不了一陣有意無意的嘲笑.......身為善良的人只能以傻笑回應;這次學校的選手代表有四位,隨行老師兩位,其他三位同學跟老師是同一個班上的,我頂多算被順便照顧,競賽場上是種很現實的情況,同學為競爭對手,當然老師也會先顧自己班上的學生,我呢?只能自求多福吧。


        第二天為場地準備日和開幕式,所有選手在這一天會將個人工作桌面上的工具、量具就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代表們此時必須出席準備,詳細人數我忘記了,大約十六個,這些人將從隔天開始連續三天的比賽,每個人的眼神都透露出屬於高手的氣勢;偌大的場地整齊擺放了工作桌與機械設備,選手外的人只能站在用黃色塑膠帶隔離的區域外,選手們不發一語的做著開箱-取物-定位,同一桌面的選手熟練準備動作讓我看傻了眼,自己不知所措的樣子假裝不了鎮定,雖然都準備好了但還是怕疏漏,慌亂心情直到準備時間結束。



         鉗工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是種很落伍的加工手法,因為很多工法都已經可以被機械取代,實際上現在的機械工廠已經很少有這種須仰賴大部分手工的工法,這是很沒效率的加工方式,但我的老師在上課初期會教育大家學習鉗工的意義,鉗工包含了許多機械加工方式的基礎概念,今天學習的概念未來將會運用其他機械上,不管是機台組立或是機械切削,都包含了鉗工的意義;換成大家看得懂的話可以舉其他例子,如做模型、木工、做衣服,蓋房子等都有點類似的意思,其實就是運用基準面、加工步驟規劃、預留加工量的基本概念;在技能的世界裡,主辦單位有把題目設計為較活用的機械組合趨勢,這是在學校實習課所學不到的,學生認為鉗工的實習課程無趣大部分是因為沒有活用的教材,不然以高職生的實力應該可以創造出更多好想法,就像玩樂高積木一樣,有些時候需要的是樂趣來產生創意,所以我比我同學更幸運的是可以走到這個競賽場開拓眼界。





(續)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自己] 一個傻瓜到三個傻瓜之四


捧著僅有的資源,那是一個藍色塑膠籃子裝著幾支鑽頭、幾支分厘卡、量表,可能一個小籃子都裝不滿,走回教室的路上,同學們還在上課(我請一節公假),心裡想趕回去上課,但到教室門外了卻不敢進教室回到座位上,不斷想著剛剛受到的待遇,最後忍不住躲在教室外的樓梯間哭了起來,心想這一路走來雖然都受到周圍不好的對待,也想過要放棄,不過最後都撐下來了,這一次真的是打從心裡被羞辱………


(續)

        邁向全國技能競賽的路是很辛苦的,最難過的不是去台中比賽的那三天,而是從決定要投入比賽那天開始就必須過著孤軍奮戰的日子;以一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小孩,很難在第一次的準備工作裡得到好的結果,面對工具的資源匱乏,在擦乾眼淚之後還是要解決,那段時間總是守著工廠的廢鐵堆,等著不識貨的同學把工具刀具丟掉,而我再尾隨撿起這可能是好的或壞的的"垃圾"來補充我未來在競賽場上的戰力,很難相信我靠著這樣的"拾荒"就撿了五把手工鋸子,當然比賽的時候只需要一把就好........,再來是生鏽的銼刀,以比賽所需的銼刀總類來說已經超過20種,我也靠著這種"拾荒"技巧把缺少的銼刀補齊,收集數量最多的是車刀,光在廢鐵堆就可以撿到超過30把各式各樣尚堪用的車刀,大概這輩子都用不完了這堆刀具。當然不是比賽只有靠手工鋸和銼刀車刀,下課後我得帶著五金工具目錄到五金行去採購缺乏的部分,在市賽拿到的銀牌獎金大概就為這準備付出了大半,雖是代表學校出賽最後竟落得要自費補給,以當時的窮學生身分來看這場戰役很慘烈。

        如果從現在看當時,卻該感謝當時看不起我的人,包括掌管工具的老師還有同樣為同校選手卻孤立我的同學們,我想如果沒有那種刺激應該就沒有後續的鬥志;隨著日子越來越接近比賽日,最後一個禮拜請了公假全心投入練習,除了每天到職訓局借用場地例行的訓練,工具準備的工作已經趨近於完備,雖然大多是破銅爛鐵......另一方面遠征的食衣住行在求人幫忙下也都順利解決,我的準備幾乎都在學校體制外完成,對照著其他同校同類組的選手同學已經早在他們老師的安排下準備就緒,我只能投以羨慕的眼神。

        比賽前一天是很興奮的,因為終於湊齊了所有工具,缺了精良專業、規格統一的工具箱就找了幾個大小不一的工具箱湊合著分類裝好,再借一台推車把所有工具箱都放上去,看起來很好笑,因為要去參加大比賽卻用著如此不專業的裝備,不過,這一路走來就是等隔天出發那一刻,信心與成就感早已超過工具箱裡裝著破銅爛鐵的自卑。

        我是陳光日,全國技能競賽鉗工類組選手,代表高雄市立中正高工。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自己] 一個傻瓜到三個傻瓜之三



得獎的喜悅持續不了太久,班上同學總是後知後覺
並不會因為榜上有自己的同學而覺得榮幸
我在班上的人緣不是很好,不過幾個交情好的同學還是會虧一下我
說我:佃佃吃三碗公.....
我只覺得運氣很好,剛好占到得獎的缺

距離全國技能競賽大概還剩下兩個月
同樣是晉級的隔壁班同學,在他們老師的安排之下,早早進入備戰狀態
我一時間找不到方向,畢竟沒想到可以進軍全國
沒人幫我安排訓練計畫,沒人幫我確認工具,沒人跟我講交通食宿
我的實習老師和級任老師並沒有機械競賽方面經驗
競爭是很殘酷的現實,當時只覺無助


從確認工具開始吧! 只能先這樣想
畢竟如果要到全國比賽的話,沒有好工具就感覺不合理
全國技能競賽的主辦單位在確認晉級選手之後
會寄送比賽手冊給選手,手冊裡面會給比賽的詳細資訊
包括交通、場地、報到時間、比賽時間、該準備的工具等等
我先依照手冊詳載的工具需求開立借單跟校內機械科的工具庫借用
當然,比賽的等級規模遠遠比區域比賽大很多
要借得工具、量具可能比班上實習課一學期的總使用數量還多

我借了這麼多東西的舉動,讓掌管工具庫的老師很不爽(我一直很討厭他)
他認為我在找麻煩,一直酸我:沒能力就別比賽,不要浪費我的時間!
就像這樣的話,一句一句酸著還是小孩子的我,現在想起當時還是覺得很傷心
當然最後工具跟量具借得零零落落的,大概沒有該準備的三成吧!
我只想到這樣根本就不能比賽,身為孤軍又找不到援助,心情很低落

捧著僅有的資源,那是一個藍色塑膠籃子裝著幾支鑽頭、幾支分厘卡、量表,可能一個小籃子都裝不滿,走回教室的路上,同學們還在上課(我請一節公假),心裡想趕回去上課,但到教室門外了卻不敢進教室回到座位上,不斷想著剛剛受到的待遇,最後忍不住躲在教室外的樓梯間哭了起來,心想這一路走來雖然都受到周圍不好的對待,也想過要放棄,不過最後都撐下來了,這一次真的是打從心裡被羞辱………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自己] 一個傻瓜到三個傻瓜之二





那年十八歲,夏天的高雄,中正高工機械科二年級升三年級暑假我覺得回想是很累的事情,可是不想又覺得可惜,畢竟那段回憶很有趣

"有沒有人要參加這一次的技能競賽" 職訓局的老師問著這一次受訓的小朋友們

一向很會找便宜發展的我,自然就會開啟關於未來成功運算模式......參加比賽->拿下名次拿到獎金保送學校->熟練技術拿下乙級證照->未來工作有人搶著要->一片光明,很快的我就跟老師舉手了,於是選手生涯開始展開
,班上同學對於比賽的事情多抱著恐懼的態度都不太願意報名,只想受訓考證照不想比賽,一樣機械科的隔壁班報名了六位同學,比賽是很現實的事情,畢竟名次排列是前與後的差別,我受到一樣是參加比賽的隔壁班同學排擠,其實,後來大部分的時間我是孤獨的......

當年考取鉗工乙級證照的術科題目成品示意圖

鉗工工作的樣子(網路上找的)
常用的工具


機械的鉗工比賽是很累又很有趣的專業,實際上來說要把大大小小鐵塊運用各種加工技術最後做成一個有用的組合或工作物,是很具實質意義的工作,這當中要手工使用各種銼刀,手工鋸,量具,鑽床等等工具,依照圖面去製作各種零件,每個零件又要思考依照加工順序並在現定時間內一一製作出來,最後組合成品,機械的鉗工全國大賽裡面更將比賽層級提升一級,運用車床.銑床.磨床去製作更多零組件將比賽成品更多元化,時間也拉長到三天總比賽工時達二十小時

類似的比賽題目,運用各種技術加工組合


回到高雄市的比賽

訓練的日子在暑假過後,調配變成白天上課晚上訓練的模式,高職生當技能競賽選手的好處很多,包括可以請公假去練習,不過,比起隔壁班的那一群選手,我吃虧多了,要是在班上缺課的話,課業落後作業沒交也是活該的事情,只好很認命的上課,隔壁那一群選手總是有後援部隊,也沒聽過因為缺課就沒交作業的事情,當別人很早就因為投入了練習而佔用了大半的上課時間在學校實習工場度過,我則是在放學後背著一大袋銼刀騎著單車到職訓局借用場地

前鎮區到小港區,十幾公里吧!?我總記不起里程,只記得要騎上一個多小時腳踏車,騎在小港工業區的大路旁跟連結車還有大貨車搶路.....以前年紀小不怕死的樣子,在職訓局借用場地練習到晚上九點再騎腳踏車回家,常常是很累的騎著車,大又筆直的路有時候也是有很安靜的時候,配著幾盞路燈,累的時候看看月亮,月亮就大大掛著,一直跟我把持著距離,我怎麼騎都不能靠近她



一直到小港機場那一段路......當時的機場,其實是讓人振奮精神地方,騎著腳踏車可以看到遠處的飛機探照的光點慢慢放大,這表示又有一架飛機要"進場"降落了,我這時可以選擇遠遠看著他衝過機場圍牆降落,或是加快採踏板速度,看誰先到飛機與腳踏車路線的交匯處,那段時間好幾天下來的較量,結果有輸.有贏,可是,我最喜歡平手的時候,飛機會在我頭上二十幾公尺飛過,我會順勢大喊好幾聲,應該說鬼叫吧? 總之,很爽就是了.....那時候住在鳳山,最後快回到家的路上會去買溫州餛飩&滷肉飯或鹹酥雞當消夜,整體來說那段時間算是一種滿足又充實的生活


直接進入幾星期後高雄市技能競賽的鉗工比賽,南部的各大高職工科名校選手代表都來了,不到六小時的比賽, 所有參賽選手竟然都無法完成最後組裝,最後只好依照加工尺寸標準評分半成品,當天從準備到比賽結束都不覺得自己表現好,比賽場地是在我熟悉的職訓局,結束後,一樣的騎著腳踏車,這次載著工具箱,有點告一段落打包的意味,這陣子的生活在課業跟比賽裡是累壞了,雖然覺得表現不理想,另一方面卻覺得終於解脫了

或許是這段時間辛苦努力被老天爺眷顧,在隔天的頒獎典禮, 給了我一面銀牌,不知怎形容的感覺, 前七名由我跟隔壁班的同學包辦,但從他們眼中看我拿獎卻是一種不高興的感覺,很可惜,當時我是孤獨的

媽媽是最後知道我得獎的事和最高興的人
除了銀牌還有一萬五千元獎金

還有.....我進入全國大賽了

(續)

[自己] 一個傻瓜到三個傻瓜


三個傻瓜



電影後面有點感動的留下幾滴淚
生命中或許都會被安排到類似的劇情

電影場景帶到最前頭
十年前、十年後的比較
雖然沒有因為同學的賭注而去在意最後誰的成就好
老同學遇到時或是跟朋友說起往事,多少都會自然提起

 "某某某,現在在做什麼,多好多好....."

我好像都沒啥太大自信
或許有人最後拿認輸承諾書給我,我還是會照簽不誤.....

這電影讓人看清楚一些沒有絕對的事情
我覺得我不認真
不過幸運的是媽媽鼓勵我走自己喜歡的專業
很巧,跟電影裡面很像,主軸講的是機械,雖然不像電影裡那樣的專研理論

"什麼是機器?" 電影裡教授在第一堂課向大家提的問題

在國三時對於機器沒有太大的想法 最後怎還是選擇走這方面?

總喜歡跟媽媽說以後想去修飛機
大概是因為看了宮崎駿的紅豬才對飛機有好感




         "帥!專業!酷!" 就只有幾個念頭,後來決定投入這一專業

雖然,後來還是無緣修飛機.....

電影裡扮演父親的都對兒子的期望先打上未來商標-工程師

好險,我父親對我沒什麼太大期望

其實當個跟主角之一藍丘 一樣的喜好機械科學的人也很棒

講講其他角色的對應
想想我以前的過程中挑戰過什麼?


(續)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說說] 國歌唱不唱?


延續音樂學論壇中談到關於民族主義認同的主題,進而發掘這個時常在身邊時常發生的議題

取自以下這場
Transnational Music Historiography:Ideological or Critical?
Post-War Austria, Central Europe, Asianism
Lap-Kwan Kam
Institute of Music,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雖然主題在奧地利,但有用蔡英文唱國歌的忽略"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的事件來輔佐民族主義下的認同議題。(金老師使用的是TVBS的版本,我只找的到民視的版本)



簡單回顧一下奧地利近代歷史,節錄自網站


1938年納粹德國實現了德奧合併,所以奧地利到二戰結束前都是德國統治 
19457月的蘇、美、英三國首腦波茨坦會議決定,由蘇、美、英、法四國共同佔領和管制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則由四佔領國軍事當局共同管理。由於戰時同盟國即已經宣佈了戰後恢復奧地利的獨立主權 
19454月蘇占區成立了以卡爾·雷納爾博士為首的奧地利臨時政府,10月,四佔領國承認臨時政府,11月,舉行議會選舉,成立了以人民黨和社會黨為主、包括共產黨和無黨派人士在內的新政府,第二共和國建立。 
1947年奧共退出政府,從此奧地利政壇呈現社會黨和人民黨聯合執政或其中一黨執政的局面。    為了恢復主權,使佔領軍撤出其領土,奧地利政府做出了10年的不懈努力。這期間,四佔領國外長及其代表共舉行300多次會議,仍未能就奧地利國家條約問題取得一致意見。四國意見不統一,其實是美蘇之間的分歧:前蘇聯把奧地利作為迫使美國在德國問題上讓步的一張王牌,提出佔領軍在對德和約簽訂以前仍留在奧地利,美國則想把奧地利拉入西方集團。在雙方都達不到目的的情況下,均希望奧地利成為東西方之間的一個緩衝地帶。奧地利政府為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也同意永久中立,以便結束被佔領狀態。 
1955515日,蘇、美、英、法四國在美泉宮同奧地利政府簽訂《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即對奧和約,簡稱《國家條約》)。條約宣佈尊重奧地利的獨立及其在1939年國界內的領土完整,規定奧地利今後不得與德國結成任何形式的政治或經濟聯盟。同年7月,條約被四佔領國批准生效。在條約生效後的90天內四國佔領軍全部撤走,最後一名蘇聯紅軍士兵于1025日離開奧地利。1026日,奧地利國民議會通過關於奧地利實行永久中立的憲法條文,這一天被定為奧地利的國慶日。


1648年宗教戰爭後的歐洲地圖,奧地利是神聖羅馬帝國內最大的國家,
自宗教戰爭後,奧地利皇帝也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儼如德意志各邦國的領導。

十九世紀德國統一時,奧地利已有一半人口及領土並非在德意志的範圍內,其民族也有一半並非日耳曼族當民族主義於十九世紀在德意志邦國內蔓延,不少民族份子討論統一德國是否包括奧地利,一部份認為奧地利本是德意志邦國的領袖,應該包括。但可惜奧地利皇室根本不想民族主義蔓延,因為這會促使國內的少數民族爭取獨立,而奧地利更不可能為德國統一而放棄一半國土,故不願作統一德國的領袖,反而處處打壓民族統一運動。民族份子對奧地利的反動感到失望,故開始建議由普魯士領導,建立一個排除奧地利在外的統一德國。

至於1866年普魯士打敗奧地利後沒有將奧地利吞併,奧地利有一半領土人口是非德意志,
再加上奧地利當時版圖比普魯士還大,不可能被普魯士吞併,而法國仍控制德意志南部數個邦國,普魯士仍需要奧地利支持對抗法國,故普魯士不單沒有打算吞併奧地利,戰後連要求割地賠款也沒有。

但是,至德國統一後,德奧兩國因為同種同文的緣故結成密同盟,德國甚至因為奧地利與塞爾維亞及俄羅斯的衝突而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奧在一次大戰中獲勝,奧地利可能會併入德國,而一次大戰的戰勝國也有此顧慮,在凡爾賽和約其中一條條款是不許德奧兩國合併。

不過一次大戰後,被奧地利統治的少數民族紛紛獨立,奧地利變成一個純德意志民族的國家。1938年,希特勒以奧地利與德國同種同文為藉口,透過奧地利的全民公決,將奧地利併入納粹德國。二次大戰後奧地利才與德國分家(德國也在二次大戰後分裂為東西德)。1990年,德國恢復統一,當時有不少人問奧地利會否再次併入德國,但可能德奧合併太過敏感,德國重新統一十多年後而沒有太多人提及。



關於奧地利國歌

最近兩百多年來,奧地利使用過四首國歌



節錄自網站
奧地利第三首國歌是:『奧地利,你們美麗的國家(德文:Deutschösterreich, du herrliches Land,英文:Austria, you wonderful country,1920年至1929年)』。奧匈帝國因一戰的戰敗而解體,分裂後的奧匈帝國主體奧地利在凡爾賽條約的約制下,成立一個單一民族組成的國號為:『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Republic of German Austria,1818年至1819年)』的國家。之後又改名為:『奧地利聯邦共和國(Federal State of Austria,1919年至1938年),也稱為奧地利第一共和(First Austrian Republic)』。這首奧地利第一共和的國歌『奧地利,你們美麗的國家』由當時的第一任總統『卡爾.倫納(Karl Renner,1870年至1950年)』作詞,『威廉.基恩佐(Wilhelm Kienzl,1857年至1941年)』譜曲。『奧地利,你們美麗的國家』因為種種原因一直無法成為奧地利第一共和的官方正式國歌,但從1920年至1929年,第一共和的官方是以這首歌曲作為國歌的任務功能,是一首非官方的國歌。1927年因為第一共和的政局紊亂,社會的動盪,而逐漸失去了國歌的角色功能,在1929年由親德國的人物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後,正式宣告終結。自1929年以後到1938年與德國合併為止,第一共和並沒有其他歌曲取代『奧地利,你們美麗的國家』作為國歌,反而用第三帝國的黨歌及國歌作為合併前的準國歌。
奧地利第四首國歌是:『山的土地,河的土地(德文:Land der Berge, Land am Strome,英文:Land of the mountains, land on the river,1945年至今)』。由『寶拉.馮.普雷拉多維奇(Paula von Preradović)』作詞,『約翰.霍爾澤(Johann Holzer)』譜曲。是『奧地利共和國(Republic of Austria,1919年至今),也稱為奧地利第二共和(Second Austrian Republic)』的國歌。『山的土地,河的土地』是在1946年10月22日被官方宣佈為奧地利第二共和的正式國歌。但之前被盟軍佔領時期,有一首非正式的臨時替代國歌旋律,來自於某歌劇的片段。 

備註:號稱音樂之都的奧地利現行的國歌旋律並不是由非常知名的音樂家所做,謠傳最多的為莫札特,但其實是約翰.霍爾澤(Johann Holzer),雖說此人不知名但他是舒伯特的老師。


話題再回到國歌與國家認同的議題,幾經波折的奧地利終於在最後有屬於自己的國家輪廓,金老師用很有趣的方式秀出奧地利這幾年慶祝國家生日的方式,有九百五十年、九百年、八百年,可能過幾年又出現一千年也不一定,當局只要在歷史遺跡裡發現那一丁點的建國可能性都可以拿來大肆慶祝一番,現在的族群主體比較單一反而沒有計較當年是哪一異族族在統治,一樣的百年慶典一樣的歡天喜地,還走在意識型態爭議的台灣,未來需要更多智慧解開歷史的糾結。


最後來聽聽奧地利國歌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人物] 願待知音於百年後-江文也

        參加這次音樂學論壇也獲得許多關於本土人物的歷史知識,僅此用少數篇幅整理有關人物的介紹以及史蹟,除了增加自身的知識也可用於分享讓大家多認識與自己生長土地上有關的音樂家。江文也是少數幾位在當時以作曲家揚名國際的漢人,但身為台灣人卻對江文也的背景一無所知,本篇由音樂學論壇提起,進而產生興趣發掘。






進入論壇主題


The Absent Hero: On Bunya Koh’s Unfinished MusicalJourney and His Incomplete Project of Modernity 
楊建章



楊教授以孫基禎 1988漢城奧運時傳遞聖火的影片做開場





節錄資料自 奧運名人堂:孫基禎 
孫基禎 KITEI SON 韓國人,參加1936年德國柏林夏季奧運會獲得馬拉松項目金牌,因為當時朝鮮(韓國)被日本佔領,孫基禎只能代表日本隊參加1936年德國柏林的夏季奧運會。由于是代表日本參賽,所以孫基禎參賽時使用的是日本名字。孫基禎是一位強烈的愛國主義者,在柏林奧運會上,他一直表示自己來自朝鮮,朝鮮是個獨立的國家,在比賽中孫基禎以2小時29分19秒的成績成為奧運會歷史上第一個跑入2小時30分鐘的人,以兩分鐘的優勢奪得了冠軍,這也是亞洲人首次奪取長跑項目的奧運會金牌,他的同胞南順永獲得了第三名。在頒獎儀式上,孫基禎被迫忍受侮辱:他的勝利讓日本國旗在柏林奧運賽場飄揚。在升日本國旗,奏日本國歌期間,他和南順永都低著頭表示無聲的抗議。回到朝鮮後,孫基禎成了國家英雄,1945年,朝鮮在二戰後擺脫了日本的統治,但是卻分裂成南北兩個國家。1948年倫敦奧運會上,孫基禎作為韓國的旗手參加了奧運會的開幕式,這也是韓國第一次作為獨立國家出現在奧運舞臺。四十年後,1988年第24屆奧運會在漢城舉行時,已經古稀之年、留著長須的孫基禎,代表韓國運動員手持火炬跑完最後一棒,交給年輕的選手點燃主體育場聖火。孫基禎曾擔任韓國馬拉松運動教練,為培養韓國馬拉松運動員做出了貢獻, 2002年11月15日孫基禎因患肺炎逝世,享年90歲。

接著提到同樣在柏林奧運也有一名傑出表現的亞洲人但最後結局卻不能像孫基禎那樣回到原國家接受英雄式的歡迎。


當年的柏林奧運不但有用傳統的運動競技同時也舉辦藝術競技大會(THE ART COMPETITION)
管絃樂組競賽得獎紀錄如下
Compositions for Orchestra:
1st Prize: Werner Egk, “Olympic Festive Music”(Germany)2nd Prize: Lino Liviabella, “The Victor” (Italy)3rd Prize: Jaroslav Kricka, “Mountain Suite”(Czechoslovakia)Honourable Mention (榮譽獎):Gian Luca Tocchi, “Record” (Italy)Bunya Koh, “Formosan Dance”(Japan) 
當時代表日本的江文也以"台灣舞曲"獲得榮譽獎

此事件相關文章

節錄自 1936納粹柏林奧運的台灣之光 ~ 江文也
         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德方也同時舉辦「奧林匹克藝術競技大會」,包括繪畫、詩歌、雕刻、作曲、建築、各國國歌等項目。其中作曲比賽,有五位作曲好手代表日本與賽,僅僅只有殖民地二等國民的26歲小伙子江文也,以「台灣舞曲」管弦樂獲得第四名,因為第二名有兩位,第三名從缺,所以獲頒銅牌獎。這是東方音樂界唯一得獎,也是台灣人的光榮,更是對日本人壓抑江文也的反諷。

節錄自 用音樂道盡生命--江文也         當獎牌從柏林寄到東京的作曲家聯盟,卻遭受到聯盟刻意淡化,連返國的奧林匹克委員被報紙採訪,也只低調輕描淡寫。這是因為同時參賽的四位作曲家山田耕筰、伊福部昭、諸井三郎和萁作秋吉的作品都落選了,這四位教授級的人物,竟然輸給26歲的殖民地人,內心都不好受。樂壇議論著:「台灣舞曲沒啥技術嘛!只因東方風味引發歐洲人好奇而已。
當獎牌從柏林寄到東京的作曲家聯盟,卻遭受到聯盟刻意淡化,連返國的奧林匹克委員被報紙採訪,也只低調輕描淡寫。這是因為同時參賽的四位作曲家山田耕筰、伊福部昭、諸井三郎和萁作秋吉的作品都落選了,這四位教授級的人物,竟然輸給26歲的殖民地人,內心都不好受。樂壇議論著:「台灣舞曲沒啥技術嘛!只因東方風味引發歐洲人好奇而已。江文也當然不服氣,把獎牌拿給報社朋友看,「東京日日新報」馬上於9月11日大幅報導,刊登獎牌、照片及樂譜。當然「台灣日日新報」亦馬上跟進,以頭條報導,文化人都開始注意這顆東方的彗星。進步的日本文化界,立即出版台灣舞曲樂譜,江文也寫了一首詩歌,發表在總譜的扉頁:
在那裡我看到了華麗至極的殿堂,看到了極其莊嚴的樓閣,看到了圍繞於深遂叢林中的劇場及祖廟。但是它們宣告這一切都結束了,它們皆化作精靈融入微妙的空間裡,就如幻想消逝一般,渴望神與人子之寵愛集於一身的它們,有如空洞的驅殼般浮於幽冥中,啊!在那裡我看到了退潮的沙洲上,留下的兩三點泡沫的景像……(劉鱗玉翻譯)

[音樂]台灣舞曲-江文也


更多詳細歷史可以參考以下網站
江文也年表 
http://tamsui.yam.org.tw/tsmc/tsmc0008.htm
江文也樂友會
1936納粹柏林奧運的台灣之光 ~ 江文也
http://blog.udn.com/a102753325/4267149#ixzz1bo25GmMJ



關於缺席的英雄

        江文也生於台灣,學習於日本,最後的大半輩子於中國度過,所作曲目主題橫跨台日中三地,大至管弦樂小至民謠小品。日本戰敗後,戰亂的中國在出現恢復生機之際,原期待能以真正的台灣人回歸祖國懷抱,卻因在戰爭期間曾為日本人寫歌而被國民黨政府判了"漢奸罪"入獄十個月,而後中國政府由國民黨轉換成共產黨時,堅信政治不會干涉藝術的江文也選擇了留在中國繼續音樂的工作,沒料到中國的動盪讓他吃盡了苦頭,之後又經歷了被批鬥與勞改的命運,堅強的藝術家總在最困難的環境追求理想,期間不曾停止創作。而對於他之後都回不了的故鄉-台灣,也只能把思念之情留在一首首經典曲目中,


一些與台灣有關的作品

作品號   曲名                 完成或出版年 
    1    台灣舞曲                 1934

    2    白鷺絲的幻想               1934

          布袋戲                        1936
    6          台灣山地同胞之歌(4曲)           1936

                      第四交響曲(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週年) 1962       
    9       三幕歌劇高山族之戀(未完成)
   18         鋼琴三重奏「在台灣高山地帶」(6曲)
                       阿里山的歌聲(未完成)



晚年他在一張手稿上明白寫著:

「我還認為南海那個美麗的白鷺之島的血液是無比的美麗、優秀的。
                                                                                                我抱著它而生,而將死去……」。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說說] 音樂家的骨氣與智慧



        趁著熱度還沒消卻,把2011音樂學論壇裡幾個比較有印象的議題拿出來做點心(得),我想把這系列第一篇標題寫作"音樂家的骨氣與智慧"可能無法完全與原主題相連,但這裡是屬於我的想法,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先取兩場

         許芳瑜
         戰爭遺緒、郎朗-以「歐胡會」國宴鋼琴曲〈我的祖國〉試論策略性/中國民族主義


按:知名華裔鋼琴家郎朗,在美國總統歐巴馬歡迎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到訪的白宮國宴上,演奏了一曲「我的祖國」,引發爭議,這首歌是當年大陸「抗美援朝」電影的主題曲,帶有反美意味,在國宴上演奏,對東道主美國大不敬,引發大陸網友議論紛紛,紐約時報特別以「鋼琴政治」加以報導,不過也緩頰,這應該只是無心之過。

         李雅貞
         陳其鋼1995-2008年的音樂創作-跨文化美學、民族主義、翻譯的現代性、性別與政治

按:陳其鋼,身為北京奧運開幕式的音樂總監,他所監製的音樂又該如何呈現「中國特色」與「和平發展」?首先,開幕式《畫卷》、《禮樂》、《絲路》的節目裡,各以改編後的《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陽關三 疊》等傳統曲目展現「中國特色」。而後,在《文字》的表演藝術裡,吟誦孔子《倫語》「禮之用,和而貴」等 經文;將原本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歌唱祖國》修改成溫和版的風格;並主打抒情版的奧運主題曲《我和你》,來強調中國是個「文明的、和平的、可親近的大國」。178 因此,即便在與政府的合作的過程中有《歌唱祖國》假唱與《我和你》歌手換人等不愉快事件,陳其鋼深信「辦奧運是中國面向世界的展示,我的夢想就是向世人展現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美麗」。


         這兩篇的主題都以中國音樂家為主角來延伸探討演出行為或作品所呈現的民族主義,有趣的是在後者的研討會進入最後提問之時,場面似乎陷入了一種"意識形態"的辯論之中,實在熱鬧。當然,以各方的主觀認定,音樂家是否有責任當作政治工具或是以自身的影響力作為抵抗強權的典範取決於音樂家本身生長及受教育的背景,若非深入研究,其中的錯綜複雜可能非旁人可以輕易理解。但歷史上發生過類似的時空背景,其中有巴結當權者的人,當然也會有運用智慧來抒發理念的憂國憂民之士。


         朗朗和陳其剛,姑且也讓我認定是民族主義下的產物,有老師提問到類似"陳其鋼其作品是否為自己本身主體意識下的產物?""他認為藉此可推廣中國文化與認同大中國的美好?"的問題,這是很有趣的討論,似乎在中國這地方少有音樂家可以表態創作憂國憂民,腐權當道的結果,如果有人說我誤會了,可能又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框架。


         舉兩個也是於極權下的音樂家例子,時空環境雖不能跟現在中國相比,但如果現今音樂家能超越這些前人,或許也才夠資格喚起人民追求發自內心的美麗之聲。




透過樂曲發出怒吼的正義呼聲-西貝流士 
Sibelius,Jean 1865-1957
節錄文章 http://www2.ouk.edu.tw/wester/composer/composer033.htm
1890年芬蘭因受俄國暴政的壓迫,全國掀起了一股愛國抗暴的風潮。西貝流士於 1891 年返國後,自然也深受同胞愛國精神影響,因此根據芬蘭史詩〈卡列瓦拉〉做為藍本寫作了一首由獨唱、合唱及管弦樂團演奏的樂曲 " 庫列弗",1899年完成交響詩 " 芬蘭頌 ",由於芬蘭頌具有激發芬蘭人民愛國情操的力量,因此在俄國統治期間遭到禁演,然而在芬蘭境外,世界上許多國家卻不斷將它排入音樂會的曲目。芬蘭頌引起世人對芬蘭抗暴運動的注意,並促成了芬蘭的獨立自主,所以它深具時代意義。同年,西貝流士也完成第一號交響曲,邁出成為重要交響曲作曲家的第一步。


芬蘭頌

Sibelius- Finlandia Vladimir Ashkenazy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運用骨氣與智慧走在鋼索上-蕭斯塔高維奇  
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 1906-1975
節錄 http://blog.chinatimes.com/gospel/archive/2008/12/09/357351.html
  第五號交響曲,是蕭士塔高維契在1932年以後,音樂作品因為「背離了社會寫實主義、淪為資本主義形式主義」,一直不停的被彈劾、被批鬥,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煎熬出來的作品。蕭士塔高維契自己說:「這首交響曲的主題在於人性人格的設立,作品雖然始終以抒情的風格構想,但我所設定的中心點,卻是一個人的各種體驗。而終樂章是把前面各樂章中緊迫的悲劇氣氛加以解決,進而導向光明的人生觀與生命的喜悅....總之,這與貝多芬的《命運》及「先苦後甘」的理念相同。」   
    這論述固然使第五號交響曲成為蘇維埃期許下的、「政治正確」的音樂作品,但若完全不理會蘇維埃是怎麼定義這首曲子的,單從音樂形式來聆聽,大致上都同意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五號交響曲,是他創作生涯當中的一個高峰,是他所有作品當中最偉大的傑作之一。原因恰好是蘇維埃最不認同的:蕭士塔高維契這首交響曲的形式結構相當嚴密緊湊明快均衡、旋律線所帶出來的情感起落有致一氣呵成,情感多元而飽滿,能讓聆樂者在聽後有一種情感被淨化、被昇華的、單純的美的感動。
  最為「政治正確」的曲子,應當就是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七號交響曲了。這首寫於列寧格勒攻防戰之初的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是在蘇聯政府動員所有的藝術家投入祖國戰爭下,產生出來的曲子。蕭士塔高維契自己說:「此曲是戰鬥詩,是對堅強的民族精神的讚歌。」這首曲子發表時,除了蘇聯,也透過電台轉播遠傳到英美,而後當總譜分譜傳到美國,立刻由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初演,並透過廣播向全世界實況轉播,聽眾多達兩千萬人,引起很多的迴響。而這一切的迴響,如今看來,根本就是出自一種「政治正確」下的炒作。  
       儘管聽眾廣眾迴響甚多,但是這首曲子是否真的就是極品呢?我們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那模仿拉威爾《波麗露》,意圖透過各種樂器跟小鼓節奏搭配的音色變化,來傳達戰爭漸漸鄰近、到最後無所不在的感覺,很明顯的出現結構上的問題,因為這一段跟前後相比,實在太巨大了,所以當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終於再現、進入到樂曲之收尾,因結構之不均衡,使人有一筆帶過的草率之感,也因此,要在草率收尾第一樂章之後,緊接上第二樂章的情緒,是唐突了些。至於第四樂章,更是過於率性的冗長。更別說這首曲子的慢版,情感順旋律到盡頭,仍舊是這種旋律的變形、再變形,變形再多,還是類似的情感,還加上配器繼續使用鋪陳情感很易宣染的弦樂器與銅管,唯一的變化就是從平淡到激動回返平淡,音樂又沒有被嚴謹的結構抑制,鬆鬆散散的宣洩,情感太過,真的很膩人。儘管第三樂章他符合了社會寫實主義所期待的民族風,以古俄羅斯和聖詠交替呈現對母國大地的敬意,但也因結構鬆散,情感說的過多,就變得濫情了。其實這首曲子中中版慢版不乏巧思樂念,可是總在樂念說完繼續鋪陳情感之際,便毀了,還為了戲劇化,過於神經質的讓大小聲與快慢速度,落差過大。
  所以這首曲子在當時被大力倡導,還是因它在意識型態中扮演的象徵角色,使它徹底的「政治正確」,因而廣受讚譽,這在蘇聯、在英美,其實都是一樣。妙的是蕭士塔高維契在史達林過世後,對這首曲子說出另一種心聲:這首曲子其實是反史達林暴政的一種心情。立刻,蕭士塔高維契以另一種「政治正確」,為之前的「政治正確」解套。這其實真的是蠻諷刺的。至少對當年力捧這首曲子的蘇聯而言,是打了一巴掌,呈現出在蘇聯的環境是無法究音樂論音樂的窘況。



儘管後代的評論研究仍走在爭議上,但其作品能一方面投以執政當局的喜好另一方面也能在當中加入諷刺與宣洩不滿,最後仍然成為俄國最重要的作曲家,曲子至今仍廣受喜愛。


第五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5 Mvt. 4

(版本很舊卻是超棒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