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自己] 一個傻瓜到三個傻瓜之六

人的記憶時間軸可以自由移動,但片段的嚴重磨損後也只能找到一些比較不怎麼清楚的痕跡
儘管這些痕跡不鮮明,這些回憶僅止於想像,於是乎.......

那是進入冬天前的秋季尾端,雖不冷但卻是最易讓人緊張的氣溫
為期一星期的賽程規劃,重頭戲在第三天開始的開工日,經過連續三天的密集比賽後交出成品給評審團評分,三天比賽的總時數為21小時,
對於這第一次參加密集又長時間的比賽,已準備好的項目包括體力、工具、心情等
只有"經驗"最缺,讓我吃足苦頭

記憶的磨損只好將回憶跳到開工的那天......

與其他三名同校同學住在同一寢室,早上七點起床,盥洗,早餐,大便

會場是一個安靜的區域,工場內乾淨明亮,工作桌與機械設備井然有序
和同行的夥伴沒有太多交談,其他選手也散落在各地
這範圍內大概只剩下地主隊幾位選手的交談聲

八點半大會裁判長集合全部選手,在說完比賽注意事項後即宣布比賽開始
發下比賽工作圖後,我們有半小時可以讀圖跟準備工具
如果一切準備好即可以自行開工

鉗工比賽的工作可以分為手工具加工跟機械加工
手工具加工為自行攜帶的工具配合工作桌上的虎鉗,再依照工作圖需求加工
機械加工為使用主辦單位提供的鑽床、車床、銑床、磨床四種機械,依照工作圖要求加工
銑床必須在平面上加工出軌道和凹槽
車床必須作出各種特殊螺絲
鑽床必須作出氣道、螺絲孔、凸輪用的偏心孔等等
磨床必須磨出超亮光的金屬平面和準確的尺寸
其他的則仰賴手工具加工
這些包括各式銼刀、手工鋸子、扳手、螺絲攻、螺絲鏌等

所以,全國技能競賽的鉗工項目算是結合了機械加工技術的各項基礎
配合工作圖上的機能設計,按圖加工,即可配合出無限可能
大概就像是難一點的樂高玩具吧!


這次的比賽題目主軸為"氣動凸輪機構",競賽總加工時數21小時
在好幾頁的零件圖面裡,除了要注意各項零件尺寸公差要求外
又必須同時在腦海裡將所有零件平面圖組合在一起變成立體圖,
之後在考慮題目設計下機能要求的相對尺寸
但是,大大小小等待加工的零件近40個,經驗不足的腦袋運轉效率極低,
遲遲到了最後一天才建構好這複雜圖形的完整想像

整個比賽最難的克服的部份應該是視圖的習慣
國家標準局為統一視圖的共通性,工作圖的呈現大體分為第一角法跟第三角法
歐美國家大部分使用第一角法,台灣大部分使用第三角法
這次的全國技能競賽也要選出國家的代表選手參加世界技能競賽
所以在視圖上也跟國際接軌而使用第一角法,但這部分著實讓人吃足苦頭

一個零件設計圖呈現出三個平面圖,並呈現外型,標註好尺寸與加工要求
第一角法跟第三角法最大的不同在於呈現側視圖的方式相反
習慣使用第三角法的人看著第一角法的圖面往往會思考加工方向到底對不對



儘管在比賽之前就已知道使用第一角法,但是也沒太多機會做視圖練習
視圖練習還不夠,對於使用第一角法加工的經驗更趨近於零
這場比賽應該可以說是來觀光當炮灰的

從拿到比賽用的圖回到工作桌上準備,腦袋一直呈現空檔運轉
對於現在要做什麼、等一下要做什麼一點概念也沒
現場的氛圍是緊張、安靜的,我想我其他的同學們應該也是遇到同樣的問題

經過五分鐘的發呆時間,我開始學著對面不認識的選手做一樣的動作
看圖、筆記、畫線、準備刀具
腦袋不清楚的情況下這是最好的做法
於是一小時內準備好了所有加工原料
接著上第一個安排的機械加工-銑床

除了要熟悉比賽單位提供的機械之外,還要看著工作圖上標示的尺寸與要求
儘管都已經畫線畫好,就是遲遲不敢下刀,深怕一刀下去方向搞錯了
所以,最後一個加工動作要確認五次才敢進行加工
慢慢的,從外型到溝槽,一步一步緩慢進行,看似順利的開始
但最後還是遇到擔心的問題,我看錯圖面上的標示,這零件已經報廢
需要更換以及扣分........總是要挨這一刀的
經過這個狀況之後接下來的加工反而順利很多,大概是失敗後就比較敢做吧

在銑床的安排只有兩個小時要加工完所有零件,選手必須自行判斷哪些零件需要銑床加工
如果因為疏忽而沒有使用機械工具,就必須等到比賽尾聲才會開放機械工具給這些人使用
我很謹慎的檢查該加工的是否都加工完成,逐一清點後才回到工作桌

因為比賽單位的機械設備提供有限,所以,十幾位選手必須依照使用安排的時間
同一時間裡有人要使用車床、有人要使用銑床、有人要使用磨床
在我的安排裡的順序是第一天銑床、第二天車床、第三天磨床

而第一天同時間使用車床的同學遭遇到第一道難題
他們一群人竟然沒有帶"切斷刀"!導致加工到最後下料必須使用手工鋸子慢慢的鋸
在極度沒效率的工作之下,全部都沒有完成該完成的零件加工數量......
導因是大會在比賽之前寄送給各選手的"準備工具"清單裡沒有列出車床用的"切斷刀"
但是這時候才想到要出反應已經為時已晚.........

這個被大會"設計"的突發事件,之後為我在這次比賽裡增添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