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音樂] 不是大波露的波麗露

波麗露算是人生不同階段都會有意無意聽到的曲子
演奏會、電視劇配樂抑或不知名人士隨手一吹的旋律
最近腦海莫名的回響起這熟悉的旋律於是在網路上把可以看到的資料整理在一起


作曲家 拉威爾 (1875 – 1937)







節錄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E%AB%E9%87%8C%E6%96%AF%C2%B7%E6%8B%89%E5%A8%81%E7%88%BE

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法語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時,已經是法國與克勞德·德布西齊名的印象樂派作曲家。他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鋼琴樂曲、室內樂以及管絃樂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鋼琴曲諸如《Miroirs》和《加斯巴之夜》是經典的作品;管絃樂例如《達夫尼與克羅伊》,還有替穆索斯基編曲的《展覽會之畫》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光影色彩的技巧。對於大眾而言,最熟悉的應是他的《波麗露》,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並一度把它描述為「沒有音樂的管絃樂曲」。根據SACEM的統計,拉威爾比其他法國作曲家擁有許多忠實的支持者,使他成為至今最受歡迎的法國作曲家。




關於波麗露


《波麗露》(Boléro)是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創作於1928年。《波麗露》是拉威爾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

簡介

《波麗露》是拉威爾受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麗露》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三四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麗露》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特點



由小鼓所敲出的《波麗露》節奏,由始至終地貫穿全首樂曲

  • 節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節拍速度不變;
  • 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復九次,既不展開也不變奏;
  • 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轉調;
  •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是齊奏,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絃;
  • 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變化。





網路上找到各種演奏版本


Wiener Philharmoniker 



這個維也納愛樂2010的版本是我最近找到最喜歡的版本











正規的看完後 再來點具創意與難度的




四個人很擠的波麗露 
Stringfever 
更多樂團資訊可以到官網上了解 http://www.stringfever.co.uk/index.html




網路上很紅的快閃波麗露









將行進樂藝術在舞台上發光的BLAST

當年登上舞台的開場第一首曲目就是波麗露








國際鼓號樂隊聯盟(drum corps international)2000年決賽拿下第五名的Boston Crusaders
當年的表演主題-Red,編曲採用波麗露的片段放在表演跟開始跟結束,效果相當棒




沒有留言: